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十四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呈现质量提升、内外联动完善的新格局。为进一步推动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需要在完善管理体制、激励经营主体、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完善一体化流通规则和标准,连接高标准市场设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通过的明确要求。这表明我国物流业需要加快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迈向制度突破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数字化技术加速加强,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内外互联互通畅通的新格局。 2024年,日均货运量将达到1750亿件。运营效率持续提升,“公转铁”、“公转水”干线深入推进;枢纽转运效率和运力拓展取得惊人成效,重点地区多式联运“一箱制”、“一单元制”加快推进。不同地区正在整合区域禀赋,以高效的资源整合和高质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赋能物流新生产力,探索物流导向之路。例如河北、山东等r区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整合辖区内港口资源,形成一体化运营平台;辽宁、海南等地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引进央企,整合辖区内港口资源,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江苏建立长三角电子航道图联动机制,实现跨省干支线航道数据共享和协同传输。这些探索为其他领域提供了借鉴。但我国综合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一是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流通政策参差不齐,在运力组织、渠道对接、数据共享等方面缺乏合作机制,难以实现产业链高效链接。南经营主体大而不强、效率低、服务同质化,极易导致低水平竞争,制约产业改善转型和升级。三是物流服务标准缺乏,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时效性、准确性、可靠性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物流业提质、降本、增效,需要在完善管理体制、激励经营主体、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完善合作运行机制,建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层面,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加强跨区域物流枢纽通道建设,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在体系建设层面,要加快物流设施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健全物流数据分类和交换应用标准,构建统一开放的跨区域物流流通市场。在运营模式层面,我们将强化“一单制”、“一箱制”等诸多方式。推动多式联运应用,创新数据交易机制,促进数据汇集和共享,培育新服务业态,提高物流体系现代化转型能力。支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激发微经营效率潜力。对重点企业,鼓励其加大对智慧港口、智慧仓储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技术产业化应用运用智能航运、数字孪生等技术,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物流节点连接和产业板块横向整合,提高资源整合合作水平。针对中小物流企业,搭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构建“技术强化+政策政策”的支撑机制,创新金融等服务模式,解决“转型缺钱”的困境。深入解决重点行业优质企业,走单一发展道路,完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到“扶优育新、淘汰弱洗弱”,消除行业“参与”。完善消费物流网络,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聚焦“最后一公里”,融合低空电商等新业态经济无设备,构建区域综合物流服务网络,推进节点共享、航线共享、运力共享,努力打通终端壁垒,畅通“微循环”。推动物流与制造、电子商务、加莫等重点领域共建供应链协会,以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为导向,优化各重点领域物流服务模式,提升物流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水平。完善现代物流服务标准体系,建立覆盖物流服务全流程的多维度评价体系,推进分级认证和标准化管理,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薛伟丽 严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