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阳车评】规范“半固态电池”命名有必要
2025年11月8日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据报道,为了防止市场混淆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相关主管部门正准备出台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统一为“固态液态电池”。尽管最终公布的计划可能会有新的替代名称,但“半固态电池”命名约定是必需的。固态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动电池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企业刻意承诺自己在技术和行业的领先地位,将半固态电池的包装做成固态电池进行营销,以获取资本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认可。这种文字游戏不禁让人想起今年上半年车企竞相发布高端智能驾驶的场景。一些企业在营销传播中,将实际上只有L2但没有L3能力的智能辅助驾驶包装为“高端智能驾驶”。因为随着“辅助”一词的删除,以及社交媒体上推送的“让大家边开车边睡觉”的误导性短视频,不少消费者认为“高级智能驾驶”就意味着高级自动驾驶——驾驶一辆具有高端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就可以当“放手掌柜”了。结果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教训是深刻的。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看似另有一个词,但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体电池的范畴,而固态电池不含液体,属于固态电池的范畴。不要混淆两者。区分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电解液的好坏。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测定方法》(T/CSAE 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离子转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型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区别。也就是说,全固态电池完全使用固体电解质(不含任何液体成分),而半固体电池则是固体电解质和液体电解质的混合物(电解质的比例)。液体电解质通常为5%至10%)。从产业化进程来看,半固态电池已经在汽车上实现商业化,成为当前市场的过渡选择。然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电解质材料成本高、界面阻抗大、制造工艺不发达等挑战。如果用1到9的数字来代表固态电池的技术和生产成熟度,1代表已经开始涉足这一领域,9代表技术老旧,可以投入量产。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最高水平仅在4级左右,仅生产出少量器件样品,且很少进行实验验证。而且这些设备的使用有很多酒吧软件的界限,目前还没有投入市场应用。目前,市场上不少企业都声称自己是固态电池产品——声称自己开发并量产的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期在全固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宣布,通过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设计,成功将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降低至传统液态电池水平,同时实现可弯曲2万次不放电的柔性电池。物理所研发团队宣布研发出“特种胶”——碘离子,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电解液与锂电极难以紧密接触的问题,为其实用化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清华大学“氟补强”科研团队利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液进行改性,确保“双在线”安全和电池寿命。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望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彻底突破固态电池的寿命瓶颈。问题在于,这些“卡住”难点的突破都是在科研层面。一项技术从科研突破到大规模商业应用并不容易。不仅要考虑链条的成熟度,还要考虑市场接受程度等。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营销中的各种概念满天飞。一些企业偷偷地将未来愿景中的概念和包装改为现实,这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干扰了技术路线的竞争。规范“半固态电池”命名,明确技术分类和界限aries将帮助企业和终端用户消除认知偏差,准确识别产品特性,从而防止虚假宣传,降低市场投机风险,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中阳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付仲明)
【中阳车评】规范“半固态电池”命名有必要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中阳车评】规范“半固态电池”命名有必要
2025年11月8日 06:27 来源:经济日报
据报道,为了防止市场混淆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相关主管部门正准备出台新文件,将“半固态电池”统一为“固态液态电池”。尽管最终公布的计划可能会有新的替代名称,但“半固态电池”命名约定是必需的。固态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被认为是下一代电动电池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消费电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企业刻意承诺自己在技术和行业的领先地位,将半固态电池的包装做成固态电池进行营销,以获取资本的青睐和消费者的认可。这种文字游戏不禁让人想起今年上半年车企竞相发布高端智能驾驶的场景。一些企业在营销传播中,将实际上只有L2但没有L3能力的智能辅助驾驶包装为“高端智能驾驶”。因为随着“辅助”一词的删除,以及社交媒体上推送的“让大家边开车边睡觉”的误导性短视频,不少消费者认为“高级智能驾驶”就意味着高级自动驾驶——驾驶一辆具有高端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就可以当“放手掌柜”了。结果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教训是深刻的。半固态电池和固态电池看似另有一个词,但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半固态电池仍然属于液体电池的范畴,而固态电池不含液体,属于固态电池的范畴。不要混淆两者。区分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关键在于电解液的好坏。此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全固态电池测定方法》(T/CSAE 434-2025)。该标准首次明确了“全固态电池”的定义,要求离子转移完全通过固体电解质实现,与混合型固液电解质电池形成严格的技术区别。也就是说,全固态电池完全使用固体电解质(不含任何液体成分),而半固体电池则是固体电解质和液体电解质的混合物(电解质的比例)。液体电解质通常为5%至10%)。从产业化进程来看,半固态电池已经在汽车上实现商业化,成为当前市场的过渡选择。然而,全固态电池仍面临电解质材料成本高、界面阻抗大、制造工艺不发达等挑战。如果用1到9的数字来代表固态电池的技术和生产成熟度,1代表已经开始涉足这一领域,9代表技术老旧,可以投入量产。目前全固态电池产业化最高水平仅在4级左右,仅生产出少量器件样品,且很少进行实验验证。而且这些设备的使用有很多酒吧软件的界限,目前还没有投入市场应用。目前,市场上不少企业都声称自己是固态电池产品——声称自己开发并量产的实际上是半固态电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近期在全固态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宣布,通过分子尺度界面一体化设计,成功将固态电池的界面阻抗降低至传统液态电池水平,同时实现可弯曲2万次不放电的柔性电池。物理所研发团队宣布研发出“特种胶”——碘离子,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电解液与锂电极难以紧密接触的问题,为其实用化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清华大学“氟补强”科研团队利用含氟聚醚材料对电解液进行改性,确保“双在线”安全和电池寿命。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望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彻底突破固态电池的寿命瓶颈。问题在于,这些“卡住”难点的突破都是在科研层面。一项技术从科研突破到大规模商业应用并不容易。不仅要考虑链条的成熟度,还要考虑市场接受程度等。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营销中的各种概念满天飞。一些企业偷偷地将未来愿景中的概念和包装改为现实,这不仅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而且干扰了技术路线的竞争。规范“半固态电池”命名,明确技术分类和界限aries将帮助企业和终端用户消除认知偏差,准确识别产品特性,从而防止虚假宣传,降低市场投机风险,有利于维护市场竞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杨中阳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付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