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 彭艳 近日,多家银行相继发布清理账户清理公告。本轮“清卡”操作对账户的筛选更加精准——部分银行进一步细化了“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认定标准和清理范围,清理项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长期不活跃账户,还延伸至电子账户、手机银行等与渠道相关的线上渠道。苏州商业银行特约研究员薛红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近期建立账户管理和清算控制的直接原因是监管要求和自身经营压力的双重驱动。一方面,长期不动账户很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进行洗钱、电信诈骗等非法活动。监管机构对账户风险防控提出了更高标准。另一方面,中小银行资源有限,大量闲置账户覆盖系统存储和运营成本。清洗后可以释放资源来服务活跃客户,从而提高资金管理效率。 10月以来,新疆和田农商行、湖北远安农商行、辽宁葫芦岛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贵安新区开发村镇银行等多家地方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启动账户管理和清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本轮清理进一步细化了银行不良账户的认定标准和覆盖范围。部分银行将清洗范围扩大到电子等线上领域首次对NIC账户和手机银行进行清理,部分银行也将企业账户纳入清理范围。具体来说,新疆和田农商银行10月16日发布公告,自11月1日起,清理连续4年以上(含)未登录、无活跃交易记录的个人手机银行网银账户。同日,湖北远安农商行已启动个人银行账户集中清理工作,清理对象包括长期未转账的个人账户、重复开立的账户、身份信息缺失或过期的账户、相同身份证号对应不同账户名的账户等。此外,不少银行通过优化“长期不活跃账户”的认定标准,进一步缩小清理范围。以兴业银行为例,巴NK近期调整了长期不活跃账户认定规则:账户余额门槛由“100元(含)及以下”降低至“10元(含)及以下”,“与合同无关且无无利害关系交易”要求的期限超过365(含)”。双重调整后,纳入管理的长期不活跃账户范围更加精准。 薛红艳认为,细化银行认定标准、扩大清算范围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更加精准的风险防控。与大型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的客户群更加分散,风险识别能力也较弱。他们需要通过更严格的标准来筛选高风险帐户,同时避免过度清除影响正常用户。同时,范围也扩大到包括 电子账户和手机银行作为在线服务成为资本流动的主场景。一些长期闲置的 electroMy 账户可能会被用于匿名转账等非法活动。清洁一体化可以填补监管空白,也满足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要求。银行业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管理长期休眠账户。早在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就组织开展银行“休眠账户”提醒专项工作,明确要求各银行机构对“休眠账户”持有人进行提醒和告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楼飞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该行“清卡”业务的核心是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同时也落实监管要求、提高账户管理效率。一方面,睡眠账户没有交易时间长,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客户并不知道自己名下存在休眠账户,可能会面临额外费用或安全漏洞。清洁工作不仅可以帮助客户理清账目、合理规划资金,还可以帮助银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薛红艳认为,银行在推进清洁工作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合规性。银行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清算标准公开透明,建立依赖核心业务的账户豁免机制;二是保障用户权益,履行充分告知义务,明确账户冻结后资金处理方式,提供便捷的查询和激活流程;三、细化风险防控,优化账户nt识别模型,避免“误账”的误会,同时加强清洗后的保密管理,避免数据泄露带来的二次风险。 “只有通过技术升级和流程优化,在风险防范和高效服务之间寻求平衡,才能实现金融系统安全和用户权益的双重保护。”薛红艳说。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告: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