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马爱萍 10月的广州南沙港,大型船舶停靠,塔吊林立。一艘从北方来的十万吨级巨轮正在装货。谷物通过现代化的输送系统继续进入筒仓,每小时可输送 8,000 吨。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南沙粮食总码头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李伟表示,全流程自动控制系统不仅使港口整体效率提升20%,还实现了与腹地火车站、公路货运信息的实时链接。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每日科技记者跟随中粮集团前往广州调查发现,当前,科技正在为我国传统的粮食物流和大米安全保障赋予新的生命。多米道路运输系统:解决北向南的粮食运输问题。广州每天消耗成品粮食原料约7500吨。 3500公里长的南北交通线,构成了中国粮食流通的大动脉。粮食必须通过铁路运输到北方港口,然后通过海运到达广州。随后,一部分通过珠江黄金水“顺流而下”到达陆路码头,一部分通过大宗中转铁路向西南推进,一部分通过高速公路直接完成码头配送。这条长长的链条对传统粮食运输物流提出了挑战。多次转运很容易导致粮食损失和降解,不同环节之间连接不良会导致效率低下和拥堵。与此同时,运输成本和季节性集中运输压力持续挑战运输大动脉。这种谷物的运动。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高效、协调的多式联运体系。 “多式联运不是交通方式的简单拼接,而是像指挥交响乐团一样,让火车、轮船、汽车等不同‘乐器’协同工作,发挥成本、效率、环保的最优和谐。”中粮科技劳动委员会委员、副总经理陈涛解释道。 “十四五”期间,牵头中粮科技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物流多式联运高效连接装备研发与示范”项目。在广州南沙港粮食总码头,科技创新成果得到充分体现。单个浅仓仓库的出粮能力高达每小时2000吨。这是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国产2000吨/小时高效物流装备。卸船码头7万吨级至10万吨级综合装卸能力可达每小时8000吨,年中转能力近1600万吨,可满足特大城市一年的口粮供应。管链输送机:打通我国粮食运输版图上的粮食运输“微循环”,全国各地的平房仓、建筑仓、浅仓是南北粮食运输等跨区域流通的关键节点。然而,在现代粮食运输体系迈向“万吨起步”的高效时代的同时,主要节点却成为提高粮食流通速度的瓶颈。 “效率提升不是为了单点升级,而是为了打通颗粒输送的‘微循环’。”胡亚民 中粮集团项目负责人科技方面表示,“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微创手术刀’——自主研发的国产大容量手术刀——链条链式转运。”就像一条灵活的“粮铁路”,可以跟随各类仓库的结构,快速高效地将粮食运输到指定地点。 “以前,粮食配送作业需要人工和移动皮带输送机。现在,随着管链输送机的使用提高效率,只需一键操作,配送效率跃升至每小时300吨。”胡亚民在广州市黄埔区国有粮库前说道。创新技术不仅限于物流。在仓储过程中,中粮集团研发的“六面主动控温”和“自主控温智能立体仓储技术”,实现了粮食仓储的绿色、精准、智能。在pagprocess过程中,其独立的研发的MMV智能磨粉机突破了国内粮食机械行业自动转距调节、传感、数据在线监测等重大难题。经过基础设施升级和信息化强化,粮食流通从“被动配置”转向“主动配置”和“精准管理”,支撑了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提高了农业附加值。
(编辑:杨淼)